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福建省有关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工作要求,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典型案例示范引领,省生态环境厅组织梳理了相关领域应用典型案例,供各地各部门参考借鉴。
厦门市:大数据集成赋能分区管控 跨部门协同优化营商环境
案例概况
图片厦门市数字赋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建成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应用系统(以下简称“应用系统”),带领全市生态环境准入管理迈入“智能时代”。应用系统整体融入发改、国土、产业等各类规划,以及全市域134个管控单元和差异化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建立空间共管、业务共商协同机制,创新成果有力赋能环境准入集成改革。厦门市“大数据赋能分区管控”典型案例获评第六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数字生态文明分论坛优秀案例。
亮点做法
分区管控引领导航,共建共享“一张蓝图”。厦门市充分发挥应用系统与“多规合一”平台并线运行的基础优势,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一张底图上,融合国土空间、生态环保、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等239个要素图层和107713条生态环境准入条件,实现跨图层分析、多要素识别、全行业匹配,夯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智慧内核基础。
图1 分区管控图层与多规合一图层智能叠加
准入清单要素索引,智慧环评“一点即通”。厦门市制定生态环境管控单元环境管理清单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实施细则,建立“管控单元 行业”准入模式,既实现市域范围全覆盖,划定92个陆域管控单元和42个近岸海域管控单元,也实现产业分类全梳理,细化至全市123个重点发展行业、177个一般行业、64个其他行业。系统面向公众开放,提供准入研判和选址导引服务,在项目招商引资、策划生成阶段实现信息共享、意见共商,通过行业代码和选址坐标自动形成准入意见,为招商决策拼速度、抢时间、占先机。
图2 应用平台指导项目智能准入研判
应用链条多维拓展,环境管理“一通多用”。应用系统具备智能审批、在线考核等功能,可根据建设项目基础信息及生态环境准入意见,自动生成批文,线上完成环评文件考核,显著提升审批效能。同时,跨层级、跨部门对接国家、省、市多个信息平台,自动采集空气、地表水、海洋、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数据,通过项目监管预警、重点排污信息和环境质量数据分析,开展排污情况“在线预警”、违法行为“云端监控”,实现生态环境违法行为源头预防和精准打击。
应用成效
政府有为,绿色发展更优质。厦门市深化部门协同协作,通过应用系统指导超过1.2万个项目进行布局优化或调整工艺,重点支持半导体、集成电路、新能源等高附加值项目在厦落地,增强绿色低碳核心竞争力,避免无效投资8.4亿元。2023年,厦门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成果突出,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
企业有利,营商环境更优化。工程建设项目实现全流程网办,整体审批时限压缩了27.5%,申请材料由原来的15项减少为5项并由系统自动生成,审批时限缩减70个工作日以上。改革实施以来超过2800个项目受益,累计节省环评论证费用超亿元,实现前期准入研判提前一拍、服务重点项目靠前一步、审批服务效率抢前一位,2019年以来,厦门市连续六年获得全省营商环境评价第一名。
群众有感,环境质量更优异。应用系统为区域开发、资源利用、空间规划、产业布局、项目准入提供了更高效的服务水平和更科学的决策基础,助力更好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不断优化生态安全空间布局,2020年至2023年,厦门市连续四年获得党政领导生态环保目标责任制考核全省第一。2024年,公众对生态环境满意度蝉联全省第一。厦门市成为全国仅有的两个副省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之一。
案例启示
厦门市充分利用多部门、多领域既有数据资源,拓展和丰富基础图层,发挥“多规合一”成果优势,数字化构建了立体清晰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格局,服务宏观决策、指导产业布局、助力招商引资,做到制度衔接更充分、要素分区更精细、落地应用更高效,有力提升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