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通讯》专访部委专家、省厅领导、知名学者解读我省重磅意见:从山顶到海洋 福建构建新的生态治理范式-凯发k8

《海峡通讯》专访部委专家、省厅领导、知名学者解读我省重磅意见:从山顶到海洋 福建构建新的生态治理范式
来源:《海峡通讯》2025年第17期 | 9月上 时间:2025-09-10 12:43

从山顶到海洋

福建构建新的生态治理范式

——专访国家部委专家、福建省生态环境厅领导、福建知名学者,解读我省生态重磅政策

文|《海峡通讯》记者 范荣生

  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提出的重要要求,是福建从建设生态省向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再向更高起点建设生态强省、谱写美丽中国福建篇章的现实需要。

  日前,《中共福建省委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

  福建加快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如何在美丽中国建设中走前头、作示范?《海峡通讯》近日就《意见》的战略价值、核心要义、关键举措、深远影响等,专访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区域政策室主任、研究员李晓琳,福建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玉梅,福建农林大学校长兰思仁,福建社科院副院长黄茂兴四位领导、专家,对《意见》进行解读,为全省更好理解和落地执行提供参考和借鉴。

 

李晓琳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区域政策室主任、研究员

 

张玉梅

福建省生态环境厅

党组成员、副厅长

 

兰思仁 

福建农林大学校长

 

黄茂兴

福建社科院副院长

  01

  政策立意

  纵深推进系统革新

  《海峡通讯》记者:《意见》提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与福建此前的生态保护实践,如长汀水土流失治理、木兰溪治理相比,在系统性和协同性上有哪些创新突破?

  张玉梅:经过多年实践探索,我省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已初具雏形,但对照美丽福建建设新任务新要求,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仍亟待提升,现有体制机制、政策标准、基础能力等仍需健全完善。《意见》充分总结和运用闽江、九龙江流域综合治理,莆田木兰溪治理等一系列实践创新经验,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聚焦“八个统筹”实施“八大工程”,在更大尺度、更广领域、更宽视野上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力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推动落地落实、取得成效,奋力谱写山海交相辉映、城乡相得益彰的美丽中国福建篇章。

  其中,“统筹陆地与海洋”是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的重点任务之一。《意见》依据“陆域—流域—海域”的相互作用,从陆海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通性出发,提出了强化流域河口海湾污染联防联治、强化陆海交界区系统保护修复、强化滨海沿线环境综合治理等任务举措,推动建立从源头至末端的全链条海洋治理体系,提升陆海统筹系统治理效能。

  兰思仁:《意见》提出的从山顶到海洋治理大格局,是对福建既有生态保护实践的纵深推进系统革新。空间上,从山地延伸到海洋;机制上,从单点治理转向全域协同;目标上,从生态修复升级为“生态高颜值与经济高素质协同并进”。

  福建生态省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探索为《意见》奠定制度基础。新格局延续了“生态优先”主线,但更高目标锚定“生态强省”和“美丽福建”,强调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和生态质量指数“全国领先”。

  《意见》明确将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经验拓展至全域,要求深化其模式并应用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闽江河口湿地保护、九龙江流域治理与近岸海域保护联动等工程可借鉴长汀“系统治理、久久为功”的理念,推动治理范围从单一陆地水土保持向山水林田湖草沙全域覆盖。

  《意见》提出了三大关键拓展方向。一是陆海一体协同治理。首次将海洋提升至与陆地同等地位,要求“陆海开发保护格局一体化”,通过海洋资源集约利用和近岸海域生态修复,实现山海生态闭环。二是打造城乡融合生态样板,提出“美丽城市 美丽乡村集群”双轨建设。三是产业绿色化深度转型。超越传统污染治理,《意见》强调“生态产业化”:发展林下经济、海上粮仓、文旅融合等新业态;推动石化、冶金等传统产业低碳升级,培育山海产业创新共同体。

   02

   焦点解码

   生态强省“硬核”支撑

   《海峡通讯》记者:福建提出到2030年建成“生态强省”,这个目标背后有哪些“硬核”支撑?

   张玉梅:《意见》锚定“2027年美丽福建建设成效显著,2030年美丽福建目标基本实现”等既定目标,更高起点建设生态强省,积极争创美丽中国先行区,谱写美丽中国建设福建篇章。

  重点从以下方面发力:一是在理论实践融会贯通上先行,传承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开创的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讲好生态文明建设福建故事;二是在全面绿色低碳转型上先行,念好新时代山海经,推动形成沿海产业节约集约、山区生态重点保护、山海协调联动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三是在生态环境根本好转上先行,协同减污降碳,加强重点领域、重点流域、重点海域综合治理,巩固并力争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四是在加强生态保护修复上先行,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持续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五是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上先行,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健全山海贯通一体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效能。到2027年,争取建成一批全国美丽示范标杆;到2030年,基本实现“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美丽河湖、美丽海湾、美丽园区”五个全域覆盖,在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奋勇争先,在美丽中国建设中走前头、作示范。

   03

   实践路径

   跨越壁垒智能协同

  《海峡通讯》记者:福建正推进“数字生态”建设,数字技术(如大数据、ai、无人机巡检等)如何进一步突破跨部门、跨层级的数据壁垒,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的智能协同管理?

   黄茂兴:福建“数字生态”建设,可结合数字技术新趋势新要求,加强部门间协调联动,强化技术攻关,加强协调管理:一是深化数据共享平台建设。以省公共数据汇聚共享平台为依托,推动更多生态环境相关政务信息系统“应接尽接”、公共数据“应汇尽汇”,扩大数据接入范围,覆盖更多层级生态数据,搭建数据信息安全共享通道,推动数据在部门间安全高效共享,打破信息孤岛。二是强化多技术融合应用。利用ai技术分析处理汇聚的数据,实现对环境变化的实时分析与研判。结合无人机巡检、卫星遥感等技术,构建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体系,全方位获取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生态环境数据。三是健全协同管理机制。健全跨部门、跨层级的协同管理机制,实行诸如“平时常态运行、专班同步上案、用时联动运作”等模式,构建一体化合成协作体系,实现在数据共享基础上推动部门间业务联动发展。四是完善建立政策保障体系。明晰各部门在数据共享与生态保护中的职责和义务,顺利推进智能协同管理。

  《海峡通讯》记者:《意见》设定“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90%以上”等硬指标,并强调“以海定陆”原则。在落实国家“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要求下,福建如何通过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排污权跨区域交易等制度创新,破解陆海污染协同治理难题,为全国陆海统筹治理提供“福建方案”?

  李晓琳:一是创新实施“以海定陆”标准约束机制。根据海洋环境容量确定陆域污染排放总量,依据海湾生态环境质量明确流域污染控制要求。

  二是明确海洋领域利益共享和补偿机制。创新性地将流域间利益共享和补偿机制拓展到海洋,通过推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和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向海洋领域延伸,形成陆海统筹保护治理的激励约束机制。

  三是强化科技对制度落实的底座支撑作用。构建全域治理模式离不开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体系的支撑,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实现从山顶到海洋的全程可视化监管,健全覆盖全域的“查测溯治管”网络,实现红线区动态监测预警,精准科学实现全面监测预警和执法。

  04

  难点破解

  重在避免各自为战

  《海峡通讯》记者:山海协作中,山区和沿海地区如何避免各自为战?比如,闽西北生态保护与闽东南渔业发展如何平衡?

  兰思仁:山海协作中避免山区与沿海各自为战、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平衡,需通过机制创新、资源互补和利益共享实现系统性协同。具体路径包括:

  建立跨区域协调机制。通过省级统筹健全完善山海协作工作推进机制,明确闽西北生态保护与闽东南渔业发展的责任分工与考核指标。

  推动产业链深度协作。沿海地区将渔业加工、冷链物流等环节向山区梯度转移,山区则依托生态优势发展绿色渔业配套产业,形成“研发在沿海、生产在山区”的产业分工。

  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共享。完善山海间快速交通网络,降低物流成本;共建海洋生态监测平台,实现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数据的实时互通。同时,推动沿海优质医疗、教育资源向山区辐射,减少人才流动壁垒。

  05

  民生福祉

  生态饭碗端得更稳

  《海峡通讯》记者:《意见》提出探索创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模式。我省如何把各地点上的突破,变成全省可复制的制度性安排?如何帮老百姓缩短“阵痛期”,让环保投入早回本、生态饭碗端得更稳?

    黄茂兴:创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模式,形成更多可复制的制度性安排,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多部门系统集成:一方面,要深入总结南平、厦门、三明等地试点经验,制定全省统一、可操作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监测、认证、交易的标准化体系,搭建省级生态资源交易平台和数据共享库,完善生态补偿和自然资源资产损害赔偿机制等制度框架,完善产权界定、收益分配等配套政策法规,形成模块化可复制的“政策工具箱”,推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另一方面,要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探索设立省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引导基金。同时,将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成效纳入地方绩效考核,推动“单点经验”向“系统制度”转化。

  帮老百姓缩短“阵痛期”,端稳生态饭碗,要加大财政补贴、贴息贷款、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要强化技能培训,提升其“绿色就业”能力。推广“科技特派员 ”模式,下沉一线,引导发展“生态 文旅”“林下经济”等多元产业,拓宽老百姓增收渠道。

  06

  山海示范

  福建如何走在前头

  《海峡通讯》记者:《意见》提出构建“山海贯通一体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在体制机制层面,福建如何通过创新,为全国“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综合治理提供示范?

  李晓琳:从体制机制上看,《意见》突出强调了以系统思维打破要素壁垒、行政壁垒、城乡壁垒,构建了一种新的治理范式。《意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坚持陆海统筹、山海互济,突破传统陆海分治模式,以“八个统筹”推动全域治理,从不同生态要素、不同特征区域、不同主体等维度系统回答了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为新时期推动大保护治理格局确保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通性提供了“福建样本”。

  《海峡通讯》记者:《意见》将“生态产业化”作为重要路径,重点发展文旅康养、生态碳汇等产业。在践行“两山”理念过程中,福建如何通过差异化探索“生态保护—产业转化—共同富裕”链条,为全国其他地区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提供经验?

  李晓琳:《意见》将统筹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放在首位,将“生态产业化”作为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的重要路径,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理念指导福建实践的深刻体现,充分体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这一底层逻辑。通过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新路径,塑造经济发展的绿色新动能、新优势,赋予“绿水青山”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释放良好生态的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形成更加稳定有力的生态保护治理共识和支撑。福建的这些探索,正在为全国其他地区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海峡通讯》记者:福建提出“山海贯通一体治理”。这个做法能否推广到共建“一带一路”国家?

  张玉梅:《意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系统理念,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保护治理相关探索实践路径,可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探索发展与保护相协调的道路提供有益参考。这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核心要义“十个坚持”中“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高度契合。《意见》提出的聚焦“八个统筹”实施“八大工程”,强调的是系统治理和协同共治的思维方法,展现的是可模块化、可适配的实施框架,适用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应对复合型生态环境挑战的普遍需求。对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我们倡导的不是模式的简单复制,而是理念的互鉴和方法的交流。我们愿与各国分享福建在“统筹保护与发展”等方面的制度经验,支持各国基于自身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找到符合国情的绿色转型路径,共同推动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
网站地图